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而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摆在广大乡村干部面前的“时代问卷”。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行方向、规划了发展路径。广大乡村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全会报告中蕴含的“奋进的旋律”融入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之中,在新时代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广阔前景里续写“春天的故事”。
深耕农村改革“试验田”。41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助推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为探索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伟蓝图的进程中,必然要在农村改革“试验田”上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激发党员干部“拓荒牛”般的精气神,引领农村改革“举旗定向”“蹄疾步稳”。要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主线,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放在“第一位”,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为保持农村长期稳定和深化农村改革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细谋农业发展“高质量”。“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单”显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标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助推农业规模“集约化”、农业效益“迈台阶”。然而,农业发展方式仍处于传统与现代“碰撞期”,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面临“阵痛期”,农业产业体系还需着眼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厂房再到市场的产业链格局,推动建立“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发展“高质量”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
精绘农民生活“新画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民最关注的“关键事”取得明显进展,亿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农民生活需求跟随时代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等典型特点,更加需要推出“更全面、更实在、更精准”的发展举措,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更多的时代发展成果惠及农民、造福农民。通过充分挖掘农业“附加属性”,拓宽农民在本地农业企业的就业空间,切实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在提高物质生活“塑型”的同时,注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塑魂”,提升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大力补齐农民人居环境“短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谋划乡村建设“规划图”,聚焦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突出问题,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既守住绿水青山,又留住乡情乡愁,打造生态宜居、乡土宜业、环境宜游的新农村。(作者 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