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组织人事报》:聚才汇智推动“洼地崛起”
[ 字体: ]作者: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04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近些年来,安徽省滁州市把招才引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坚持顶格谋划、顶格部署、顶格推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聚才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探索出一条聚才汇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滁州,北枕淮河、南临长江,地处合肥、南京之间,高铁缩短的时空距离却放大了两者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作为后发地区的滁州如何追赶,才能实现“洼地崛起”?

近些年来,滁州市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扩投资、增动能、促发展的第一战场,立足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连续3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奋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人才强市,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聚焦人才工作缺乏合力、人才政策碎片化、部门化等问题

坚持顶层设计

>>>建立“一会三清单”推进机制,构建齐抓共管格局;等高对接长三角先发地区人才政策,构建完备政策体系

曾经的滁州,是“环滁皆山也”;今日的滁州,是“环滁皆产业”。蝶变的背后,是全市“一盘棋”新格局下,广聚人才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过去,滁州市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职能部门定位不清、职责分工不明,人才工作依旧存在“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缺少统筹协调的问题。为形成“拳头效应”,滁州市委主要负责人扛起第一责任,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连续3年谋划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围绕政策优化、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领域,每年确定10件重大人才工作事项,实施项目化推进。聚焦“双招双引”,一体部署招才引智、招商引资,一体签约人才项目、招商企业、科技平台,一体通报表扬高质量发展、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先进集体和个人,旗帜鲜明确立人才强市首位战略。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组织领导、汇聚强大合力,紧盯引、育、留、用全链条,全面发力提质增效。”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表示。

东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孟继鸿,如今已习惯每周来滁州高教科创城“打卡”。“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让人潜心研究、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2021年退休后的他,经滁州市领导三顾茅庐,聘请为方舟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从事微生物研究、基因检测等工作。

落子“关键处”,下好“一盘棋”。滁州市建立“一会三清单”推进机制,每年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行部门述职,建立领导小组议事规则、成员单位职责、年度重点任务“三个清单”,捋清职能部门职责,确定每年工作重点,有的放矢推进任务落实。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巡回检查、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以及县域经济考核、综合考核体系,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做到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党建就要抓人才、引项目就要引人才。组建“一院两中心”,成立市创新发展驱动研究院,人才储备专项编制30个,负责全市重要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成立市人才发展促进中心和市企业服务中心,各县(市、区)均比照成立,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滁州市处于沪宁合人才走廊关键节点,既享受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也面临被先发地区虹吸的难题。变“人口虹吸”为“人才红利”,政策等高对接是关键。

学习借鉴沪苏浙等长三角先发地区人才政策,滁州市先后出台人才分类认定、创业资助、购房补贴等系列惠才政策,给予高精尖人才量身定制特殊支持,以高含金量的政策,集聚高素质人才,抢抓一体化发展机遇。

“针对以往人才政策碎片化、部门化问题,我们将原本散落在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人才政策进行系统集成、迭代升级,于今年新出台《满天星人才计划》,整体提升政策聚才效应。”滁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文芳表示,该《计划》全面引进、培育、用好各类人才,推进构建“巨星荟萃、群星云集、繁星遍布”的人才生态,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

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滁州市出台柔性引才政策,支持人才“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跨地区柔性合作,瞄准长三角人才富矿,集聚了一批“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打破人才壁垒,实现双向奔赴。深化政校院企协同创新,累计与清华大学、中科大等108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在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建立10家人才研发飞地,实现“创新研发在外地、产业落地在滁州”。

目前,滁州市已从长三角地区引进落地人才项目超100个,在滁产学研合作院士78名。

聚焦人才评价行政化倾向,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匹配等问题

推动产才融合

>>>将人才评价的自主权交给用人主体;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滁州市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不拘一格用人才,特别是实行‘按薪定才、按薪补才’举措,支持重点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挖掘行业高端人才,给了我们更多机会和鼓励。”“按薪定才”政策首批获益者之一,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士平说。

过去,人才的认定和评价都是由企业推荐、县市选拔,最终“专家评审说了算”,一些用人单位面临着需要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用不上的痛点。

为破解难题,滁州市将人才评价的自主权交给用人主体,招什么人、让谁享受政策,由用人单位自己说了算。支持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高校等开设“冠名班”“订单班”,鼓励企业参与涉企人才政策制定,将企业家意见建议作为条款制定和落实效果的重要依据。实行“按薪定才”,重点企业年薪达50万元以上的产业人才,可直接认定为相应层级高层次人才;推进“按薪补才”,对于企业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人才年薪比例,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

人才引进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如何避免泛泛的招才引智,实现人才引进与产业的高度匹配?滁州市坚持以产引才、以才兴产,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常态化开展“走园入企”,广泛走访园区,上门对接企业,摸排人才和技术需求。制定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近3年靶向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200多名;从省内11所高校遴选20名博士到市八大产业链工作专班办公室挂职,赋能产业链发展壮大;探索实施“企业张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引才机制,定期梳理企业引才需求,人才部门论证形成“求贤榜”,鼓励中介机构“揭榜引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

英雄不问出处。滁州市在上海建设滁州虹桥会客厅,连续3年举办“智汇滁州·会客虹桥”人才活动,累计发布170多项企业“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金近6亿元,3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已揭榜63项。安徽鑫铂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开健感慨:“公司在产品升级换代中遇到‘卡脖子’难题,‘揭榜挂帅’活动,帮助我们引进人才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对主营产品优化升级,现在公司已成功上市。”

聚焦服务保障不精准,引进人才难留住等问题

创优发展生态

>>>建立“一卡一窗一网”综合服务体系;强化“金融助创+生活安居”支持保障

“滁州创造了不凡的发展成就,高效暖心的服务环境让我感动。”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守中说。

冯守中的感慨,源于亲商敬才环境的保障。滁州市在改善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上精准出实招、优服务、解难题。建立“一卡一窗一网”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徽商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制发“亭城英才卡”,提供交通便利、医疗保健等76项权益服务。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整合市直部门51项服务事项,设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助创专员”,推行“一站式”服务。建立惠才惠企线上申报平台,开发建设人才数字综合服务网,推进实现“一窗受理、一卡通办、一网兑现”服务模式。

聚焦人才普遍关注的贷款融资、住房保障等事项,强化“金融助创+生活安居”支持保障。设立3亿元“人才投”天使投基金、5000万元“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建设园区人才公寓近2万套。2022年为4000多名高层次人才授信超15亿元,300多名人才享受住房补贴1850余万元。

为让人才安家、安心,滁州市强化教育医疗保障服务,推动南京琅琊路小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滁设立分校,与上海九院、南京鼓楼医院等沪宁合优质医院建立医联体12个,让各类人才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他们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很专业、很高效。”奶酪博士(安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杰说,落户滁州以来,市、区各级各部门真正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优质的营商环境。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去年,滁州市经济总量增速居安徽省第一、长三角41城第二,科技创新指数增幅全省第一,首次被评为“全国最佳引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