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来安县把制片工作作为党员教育的关键抓手,在选题、制作、宣传、学用四个方面做好融合文章,打造了一批让党员干部“眼前一亮、心中一暖”的优质作品,持续推动制片工作出新出彩出圈。
坚持红心向党,提升影响力,选题策划突出“准”。选题有高度。牢牢把握党员教育电视片“姓党”这个根本原则,把政治引领贯穿始终,在选题策划时,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主线,结合全县年度重点工作,广泛征集素材,找准切入点,先后制作《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唱响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一片丹心陆元九》等正能量作品,确保制片工作方向、主题不跑偏。选材有深度。每年年初,聚焦组织部门主责主业,向基层征集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的“好案例”“好故事”,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策划制作《“村”意盎然》《基层治理之小巷议事会》等电教片,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展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状态、新担当、新作为。近年来,先后3部电教片入选省市或市县联合制作重点片。立意有温度。坚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创作思路,将拍摄镜头“向下”,对准基层一线典型人物,用纪实手法讲好“小微故事”,推出一批既接地气有暖人心的电教片。拍摄制作的《外卖年华》深挖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感人故事,荣获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最佳创意奖。
坚持匠心打造,提升感染力,内容质量突出“优”。制片团队精干。探索“组织部门主导+专业技术支撑+多方参与联动”的制片工作格局,组建制片骨干、评审专家、制作团队三支队伍,在内容策划、脚本撰写、场景布置、镜头拍摄、后期剪辑等环节全程跟踪参与、全面指导把关。邀请队伍骨干成员参加全县微视频观摩交流活动,对征集作品进行评价打分、提出意见,《安徽非遗》系列片荣获全省观摩交流三等奖。内容创作精致。将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融入党员教育作品创作中,根据不同类型探索多种处理表达形式,在典型事迹片、微视频中突出故事的情节和逻辑,在纪录片、文艺片中突出真实性和细节性。坚持倒排工期、有序推进,量身定做重点片实施方案,让人物和故事在镜头中方向不偏、立场不移。审核修改精细。邀请宣传、纪检、党校、文旅等单位相关专家联合审片、点评交流,按照“初审—修改—二审—复改”的程序,对节奏、音乐、字幕、特效等细节进行认真打磨,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意见建议,打造了一批制作精良的优质课件,《微光》《这里,和烈士同名》等作品被全国资源库采用。
坚持精心推广,提升传播力,宣传形式突出“活”。站点定期观看。将党员教育电视片观看学习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学习等党内政治生活,构建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学习为辅的教育方式,在寒暑假、农耕农忙等时间节点,利用157个党员远教站点打造多维度开放式学习课堂,为农村党员、返乡学生提供农技科普、红色电影等课件资源,增强党员电教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场随时观看。建设14个集教育、宣传、文化、娱乐于一体的远教文化广场,充分考虑各镇村风土人情,在红色文化镇,播放红色历史相关课件,在经济发达镇,播放创新创业、安全生产相关视频,并围绕信用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群众关心的工作,不定期开展系列视频专题学习。手机一键观看。依托“来安先锋驿站”微信公众号,打造指尖上的“小屏课堂”,设置5个学习模块,发布政治理论、党史知识、榜样人物等新视频内容,并将专栏链接生成二维码张贴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群众只需手机“扫一扫”,即可“一键”获取学习资料。
坚持真心为民,提升生命力,学用结合突出“实”。全时段展播。连续4年在“七一”期间,以县内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拍摄8部“党在我心中·红色之星”系列微视频,先后通过市、县微信公众号集中展播,吸引2万余名党员群众收看学习。围绕端午、中秋、暑期等传统节假日,开展“红色影视播放季”主题活动,播放《战狼》《万里归途》等经典影视作品。全领域送学。立足“拍得好+用得好”定位,推动党员教育电视片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在全县选派干部培训班、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班、党务工作专题研讨班等9个班次上循环播放。全方位服务。将党员学习教育延伸到产业链发展中、融合到党员群众生产需要中,立足12个远教学用示范基地,定期邀请农技方面土专家、田秀才,到果蔬种植、苗木基地、稻虾养殖、有机水稻种植等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现场教学,今年来,为党员群众答疑解惑120多个技术问题,培训学员14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