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明光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村企联建,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探索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强组织,抓项目,构建共富格局。构建“市级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全程跟进—村级积极促进”的工作架构,形成党委牵头统筹、部门联合帮促、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由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抓总,财政、文旅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从项目引进、资金扶持、选址建设、用工培训等环节,为“共富工坊”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乡镇(街道)党(工)委全面分析辖域内产业类型、企业项目和群众需求等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工坊建设类型、数量和布局。积极引导鼓励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信誉度高、乐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共富工坊”建设。村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整合村内山林、田地、水源、特色文化等资产资源,结合本地企业经营方向、产业发展需求,将空置房屋、集体用房、闲置土地打造成特色工坊,助推形成强村富民惠企的发展局面。
优布局,稳就业,打造多元工坊。明光市立足乡村特色、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工坊,实现串联一批工坊、带动一个产业。依托扶贫就业车间、标准化厂房等场地优势,将企业加工生产线布局到村,建设来料加工型共富工坊。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党组织等组织力量,为企业提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服务,建设产业服务型共富工坊。指导各村组建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凝聚各村力量,抱团发展,苏巷镇6个村联合建设“大井眼”天然泉饮用水厂,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20万元。依托本地人力资源结构,为联建企业提供招工服务,增加村民收入,建设定向招工型共富工坊。联建企业根据各村招工数量,支付服务费用,带动村集体增收,实现企业稳生产、农户拓渠道、集体创增收的良性循环。
聚力量,提技能,搭建服务矩阵。明光市为补齐共富工坊建设运营短板,统筹调度金融、人才、科教等资源力量,推动共富工坊建设提质升级。组建“三个一”市镇村共富工坊服务团队,即每个工坊明确1名县级领导、1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1名村党组织书记对接帮扶。强化金融支持,设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窗口135个,收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2300多个,开发“活牛贷”“艾草贷”等特色金融信贷产品5款,新增投放信用贷款1760余户次,9059.48万元。统筹畜牧、水产、金融等7类涉农、涉企部门人才资源,选派244名“产业导师”深入田间地头、联建企业开展“五送”服务3157次,服务主体5238个。依托农广校、乡村党员实训基地、党员远教学用示范基地等平台,围绕农产品品种选育、农业技术专利申请、电商优质品牌培育等实用性内容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