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员队伍能力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是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去年以来,滁州市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新任务、新要求,实施“红润皖东”党员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师资、阵地、资源、培训”四大体系,深度挖掘并发挥皖东红色资源“润心”育人作用,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建强专业化师资,送党课上门到一线
“今天授课老师到社区来,面对面给我们讲课还是第一次,这种形式不仅更方便,而且还能近距离交流。”近日,参加“送课到社区”活动后,定远县定城镇人民路社区党员徐再明对这一形式充分肯定。
送课的老师是定远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舒。他也是滁州市“皖东先锋讲师库”的一名革命传统类课程讲师,他给社区党员群众讲授的是“新四军人才建设的成功典范”。为了上好这堂课,张舒结合自己平时所学,查阅大量史实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创新讲课形式,让党课不仅讲史实,而且更接地气。
滁州市落实党员教育讲师聘任制,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多维审核、集中评审”方式,根据理论政策、革命传统、现代经济等6个类别,分级分类遴选优秀师资,逐人逐课进行试讲试听,优进劣出、动态调整,确保“皖东先锋讲师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目前,市级“皖东先锋讲师库”入库88人,县级入库482人。同时,整合全市各级党校、干部学院专职教师资源,组建84人的专职教师队伍,与讲师库形成有效互补。
“结合党员冬训春训,我们安排市、县两级先锋讲师积极开展‘送课到村(社区)’活动,用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更新观念、学以致用,搭建基层党员的‘充电站’,架起党员群众的‘连心桥’,推动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滁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飏介绍。
打造多样化阵地,赋能基层党员培训
“在家门口就能学到这么多有用的知识,这还是头一回!老师授课通俗易懂,听得很带劲,希望以后能常来乡镇党校‘充电’。”近日,参加完镇里举办的“铸魂强基 赋能发展”党员培训班后,凤阳县刘府镇光明村党员李长玉感到收获很大。
刘府镇组织委员马庆成介绍,利用上级划拨的专项资金,镇里打造了集多功能报告厅、红色书吧、交流研讨室、专题培训室、循环经济展览馆等多种教学功能为一体的乡镇党校,可供300余人开展集中培训。
开展党员教育培训,阵地是基础。滁州市针对村(社区)党员参加教育培训机会少、难以全覆盖、阵地资源分散等问题,统筹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性教育基地等场所,以有组织机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培训计划、规章制度、经费保障的“六有”标准,试点启动乡镇(街道)党校建设,着力打造基层党组织培训党员的主阵地,以基层党员能力素质大提升推动乡村大振兴。
同时,滁州市建立“7+X”分类标准,“7”即党性教育、改革创新、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环保7个教学类型。“X”即其他类,打造“功能各异、特色鲜明、实用管用”的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截至目前共梳理现场教学点173个。“我们将综合各现场教学基地优势特点,串点成线,打造精品教学路线,进一步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滁州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负责人说。
开设多元化课堂,提升党员教育质效
“现在的党员培训班不仅理论学习生动详实,还有生动有趣的实践课程,尤其是‘重走地道’,感觉一下子穿越时空,不仅强化了党性,更提升了奋进的动力。”天长市荣达电子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邦友感慨。
依托龙岗红色古镇,天长市精心编写了“皖东抗战史”“罗炳辉在龙岗”等10余门课程,将其纳入党员培训必修课,让广大党员深入了解本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此外还创新开发音乐教学,引入抗大校歌等红歌,让党员在激昂的旋律中感悟红色精神;编排会演“抗大母亲”等6个红色戏剧,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让党员在“听、练、唱、悟”中提升党性修养。
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成效是关键。针对党员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滁州市实行党员培训计划分级备案制,实现党员教育工作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同时,持续用好“安徽党员大课堂”,办好农村党员春训冬训、初心学堂、党员大讲堂等活动,为党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学习体验。
据介绍,去年滁州市本级先后举办全市基层一线党员骨干、青年党员示范培训班等19场;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班次650多个,培训党员6.2万人次;累计宣讲800余场次,受众3万余人次。
接地气才能更加聚人气。除做好课堂教学培训外,滁州市丰富教育载体和形式,聚焦特色化、精品化,积极创作党员教育电视片、教育海报、图解策划等,制作的多部新媒体作品被中组部平台、安徽先锋平台采用,6部“微党课”作品在第二届全省微党课征集展播活动中获奖。
去年,明光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制作“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问答”系列海报,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取得良好反响,首期阅读量超10万,转发超2.1万次,之后陆续制作推出了4期内容,先后被多家媒体转载,总阅读量超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