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63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1万人;新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二;连续三年位列全省人口净流入三个城市之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2024年,这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据,折射出滁州人才磁吸效应持续增强、创新动能更加澎湃的生动画面。
人聚城兴,才聚业兴。
在滁州这片干事创业的沃土上,各路人才正奋楫扬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助推滁州发展步入“4000亿”后的新阶段。
奋进新征程,实干争先的滁州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可以说,在滁州大力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的背景下,无数像我一样选择来滁州创新创业的奋斗者,都在这里实现了‘摘星梦’。”在滁州“新春第一会”上发言的安徽九华华源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管悦琴动情地说。奋进新征程,她表示,九华华源药业将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为滁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2月6日,春节假期刚过,市委、市政府召开“双招双引”主题的“新春第一会”,表彰65个招才引智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彰显敬才爱才导向。
从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到市两会,再到全市“新春第一会”,市委、市政府坚定为招才引智工作把脉定向,落实部署安排,相关职能部门立足各自职责定位、持续精准发力。
春节是在外人才返乡的集中期,也是联络感情、招才引智的黄金时机。
以“乡情”为媒,全市上下深入落实人才兴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部署,纵深推进实施“满天星人才计划”,抢抓春节人才返乡契机,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走访慰问、新春恳谈会、人才家乡行、新春联谊会等活动,激发滁州籍在外人才的返乡热情,坚定人才留滁的发展信心。
持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
我市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三送三问三帮扶”。
春节期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走访人才企业近300家,市县共计举办新春恳谈会等120余场,累计慰问9000余人次。开展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六个一”活动,全面摸排滁州籍院士等杰出人才60余人,发送致滁籍在外优秀人才、引才大使(工作顾问)新春贺信3400余条。
“家乡行,让我感受到了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我们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创业平台。”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南谯籍学子丁成旭表示,未来希望家乡能更好地宣传自己、推介自己,让更多的人才与企业看到家乡滁州的“魅力所在”。
在“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如何通过一场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外出求学的滁籍学子直观感受家乡蓬勃发展、机遇层出不穷?
考察园区、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市县联动组织1000余名滁籍学子开展“青归亭城”青年学子家乡行等系列活动,实地走、现场看,在走一走、看一看中发现家乡的“宝藏”企业、感受家乡城市发展的蓬勃生机。
打造青年就业创业温馨“第一站”,让青年人才对滁州城市好感“爆棚”。
春节期间,依托“满天星”青年人才驿站,为60余名来滁求职创业青年人才免费提供短期住宿。
激活乡贤力量,点燃聚才引擎。
全市发放“人才滁州行·四色创游线”宣传折页1万余份,为乡贤提供园区参观、景区免费、住宿优惠等多项服务,达成投资意向36个,争取回乡投资40多亿元。邀请滁籍在外名医、名师、名律师、名企业家等近百名滁籍人才回乡参加“走太平”等活动,服务家乡发展。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把引才聚智的目光转向更广阔的世界,我市还举办“海聚英才·情系亭城”新春联谊会,邀请回乡海外侨胞、留学人员代表等30名,聘请市侨联海外顾问2名,进一步画好团结奋进“同心圆”,进一步凝聚滁州发展“向心力”。
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实现滁州和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就是要在乡音叙情、乡情聚心中,让人才选择滁州,有“用武之地”。
这个春节假期前后,全市共举办“春风行动”“琅琊山庙会”等招聘会204场,组织4910家次用人单位,发放求职创业、技能培训等补贴830余万元,达成就业意向1.1万余人。